中央分钟计时码表臻至顶峰,为何大公司大品牌不再生产?
- 表哥
- 搜狐2020-12-18 12:02
爱宝时(EPOS)-Originale原创系列 激薄 钻石银-白金 3420.152.24.18.34 7.7腕表
1970年代,融合功能性和易读性的计时码表以中央分钟计时的形式臻至顶峰。但令钟表爱好者和鉴赏家大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大公司大品牌不再生产这样的机械奇迹?
直到1960年代,瑞士制表业主要依靠的都是由Valjoux、Lemania、Venus和Martel等设计制造的高品质手动上弦机芯。随着自动上弦防水腕表的日益普及,传统手动上弦机芯的销量大幅下滑。两家主要竞争者(Valjoux和Lemania)决定研发制造成本更低,更容易批量生产的机芯。于是,1960年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创立了名为“计时码表与秒表”的工作小组。1962年,由威利·百年灵(百年灵品牌创始人之孙)领导的工作小组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展开规模浩大的计时码表促销活动,此举得到了当时发布全新表款的厂商的支持。活动成果令人印象深刻:瑞士对欧洲市场计时码表出口量从1964年的52,000枚一举跃升至1969年的173,000枚。但还是不够,行业需要新的助推点,解决方案是自动上弦计时码表。
欧米茄海马系列计时码表
简洁直观的起点
对于自动上弦计时码表的探求始于Lemania,1940年代末。早在1947年,伟大的Albert Piguet就已经制造出配备自动“bumper”(运行中与现代自动上弦计时机芯的明显不同在于摆陀摆动幅度)的Calibre CH27原型机芯,但被认为多此一举终止放弃。据文献记载,作出最终投票的是欧米茄总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终于到来,1969年填补了钟表行业的这一空白。百年灵、泰格豪雅、精工和真力时纷纷发布首款自动上弦计时机芯:百年灵/泰格豪雅/Büren的Cal.11;真力时的El Primero Cal.3019以及精工的Cal.6139。翌年,Lemania以Cal.1340作出回应。
Lemania Cal.1340机芯非常先进,宝石数22颗,振频28,800次/小时(4赫兹),并可提供44小时动力存储。欧米茄引入同款机芯将其改作Cal.1040,又别出心裁在9点钟位置常规小秒圈内设有24小时显示。Cal.1040机芯结合凸轮杠杆,配备迭尔林停秒杠杆和快速调校日期显示(3点钟位置),摆陀安装在滚珠轴承上,可双向旋转上弦(Marius Meylan-Piguet的发明),其他机械架构则承继自Lemania Cal.2310。1971年,欧米茄首次将这款机芯用于海马系列计时码表(Ref.176.001);1972年又随超霸系列MkIII腕表(Ref.176.002)推出。Lemania的Cal.1340和Cal.1341机芯(Cal.1340的简单变体)广泛应用于天梭、汉米尔顿、宝齐莱和尼维达腕表。
这种配置提供了独特的优势。中央分钟计时码表的分针和秒针设于中央,令读取运行时间直观清晰,因为眼睛可以立即识别出分针在表盘上的位置,相比之下,30分钟计时子表盘就要略逊一筹。分针顶端装饰“飞机”图案,用以与秒针区分,特色鲜明。这种配置的另外一大优势,是可以释放空间,在相对较小的表盘上显示24小时、星期和日期等其他功能。Cal.1040机械机芯,搭配专门精心设计的表盘,就能为佩戴者提供丰富的信息。
以同样搭载Cal.1040机芯的欧米茄超霸系列Mark IV腕表为例,这款腕表配备60分钟计时功能、12小时计时圈(6点钟位置)、常规秒针和24小时显示圈(9点钟位置)、日期显示窗口(3点钟位置)以及测速计刻度。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信息的呈现都简洁了当。后来,Cal.1040机芯改进成为Cal.1041机芯,达到天文台级别。Cal.1041机芯经过五个方位调校,应用于欧米茄超霸系列125腕表,后者也是世界上首款COSC认证自动上弦计时码表。
欧米茄海马系列计时码表,搭载Cal.1040机芯
Valjoux胜出Lemania
Cal.1340机芯及其衍生变体实现独特中央分钟计时,设计出众,但并非没有缺点。这些机芯成本高昂,难以维修,为已经被石英危机扰的焦头烂额的机芯厂商制造了新的难题。作为回应,1972年Valjoux推出Cal.7750。这是一款高品质机芯,配置更加传统,更容易生产、维修和改造。相应地,Lemania发布Cal.5100。Cal.5100机芯与Cal.1340机芯的配置稍有不同,并引入尼龙元件以降低成本。首款搭载这一机芯的腕表是1974年的欧米茄超霸系列Mark 4.5(Ref.176.012),很快,Cal.5100机芯就被各个品牌(从Orfina Porsche Design、Sinn、Tutima到Fortis和泰格豪雅)广泛引用。Cal.5100机芯也因其良好的耐用性和抗冲击性,成为军方机械计时码表的核心配置。
暂且抛开令人惊叹的钟表创新,必须指出的是,1980年代初瑞士制表业面临的境况极其恶劣。到1983年,当局鼓励SSIH(Lemania集团)和ASUAG(Valjoux所有者)合并,组建SMH(瑞士微电子技术及钟表联合公司),最终1998年在尼古拉斯·海耶克的掌控下成为斯沃琪集团。
SSIH和ASUAG分别将Lemania和Valjoux的机芯推上台面,Valjoux 7750机芯成为明显赢家,因为它更容易改造和维修,对于第三方采购商来说价格也更亲和。当面临是否要对Lemania Cal.1340和Cal.5100机芯的加工生产进行再投资时,斯沃琪集团可能已经得出结论,前两者的利润空间无法与Valjoux 7750机芯相提并论。与此同时,Lemania工厂沉寂下来,直到1991年被并入宝玑钟表集团。尽管Cal.5100机芯技术性能出色,但它的生产终于还是宣告结束,这令所有爱好者感到不舍。Cal.1340机芯更幸运一些,虽然规模小,但生产仍在继续,专供宝玑。然而不幸的是,中央分钟计时被30分钟计时子表盘所取代。
自此以往,对于中央分钟计时机芯的殷切盼望大都石沉大海。当然,行业内也已有一些零星的尝试,如泰格豪雅Calibre60机芯,实际上是在ETA 2892机芯的基础上嫁接了一个Dubois-Dupraz模块。芝柏(Laureato evo3)、欧米茄和百年灵纷纷采用相同的模块化结构。宝玑Transatlantique Type XXI腕表搭载Calibre 584Q机芯,该机芯就是由Cal.1340改造而来。Sinn最近开发了SZ-01机芯,即对Valjoux 7750机芯进行大量修改,以模拟Cal.5100机芯的功能和外观。另一家德国制表商Damasko遵循了相同的思路,Habring同样基于Valjoux 7750机芯变体生产了一系列中央分钟计时码表。然而,行业中和市场上仍缺少一款恰当集成功能与外观的中央分钟计时机芯。
海马系列计时码表
为何不再浪漫
中央分钟计时码表的历史消亡,以及当前拒绝再次接受的趋势(无视其功能优势和钟表意义),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很大程度上要归根于Valjoux 7750机芯的普遍应用。Valjoux 7750机芯容易改造作业,导致几乎所有的瑞士计时码表机芯都不是自主研发生产的。
其次,斯沃琪集团旗下拥有ETA和Lemania(后者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入宝玑),这令斯沃琪在机芯研发和制造领域独具强大集团优势。此前,斯沃琪集团作出重大决定,至2019年12月31日停止对任何其他公司供应ETA腕表零件。因而近年来,一些高端品牌开始专注研发自主机芯,或以ETA坯件为基础制造替代机芯。自主研发单一普通款机芯就耗资不菲,可以想象研发一款计时机芯、甚至中央分钟计时复杂功能机芯是多么困难。要想复制Lemania在1970年代实现的成就,Soprod和Sellita等公司必须做大量的工作和逆向工程。
第三,追本溯源,瑞士钟表业为什么研发制造自动上弦计时码表?坦率地说,是为了获得新的市场份额,因为手动上弦计时码表的销量已经下降。Lemania和欧米茄曾经一度生产自动上弦中央分钟计时机芯,然而昂贵的成本令这些机芯难逃消亡命运。一切都可归结到经济学。
最后,如今我们看待计时码表的角度亦有变化。计时码表究竟是有效实用的工具,还是臃赘多余的功能?现在的趋势是外观重于功能,销售部门(而非工程师)决定产品设计形式,中央分钟计时码表虽然兼具功能性和易读性,但显然“三眼”计时码表的均衡对称外观更有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形式服从功能”的准则失去了意义。人们如何看待一件事物,不再取决于它的用途目的,外观表象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令人遗憾的是,除了斯沃琪集团,还未见到其他主要制造商应用这种复杂功能,采用这种优秀配置。对于绝大多数公司而言,从零开始研发设计一款此类机芯的决定可能会迎合一部分市场需求,但既效率低下,又充满风险。计时码表爱好者只能寄希望于斯沃琪集团,毕竟后者已经积累起技术经验,以Cal.1340/1040-1为基础改造机芯,生产相对实惠的中央分钟计时码表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在这个时代,只此一次,让我们期盼对于机械创作的爱和情感战胜超额利润。倘若能够得偿所愿,那就真的太罗曼蒂克了。
(文章转载自搜狐)